上海探索以“戏曲进校园”推进“文化援疆”-凯发官网地址下载
新华网上海6月28日电(潘旭 史依灵 实习生沈仲远)近日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十六小学里,二十多名戏曲社团的小学生身着戏服,表演戏曲节目“小花旦”。过去两年里,新疆乌鲁木齐、喀什、莎车等地的中小学幼儿园里,戏曲文化逐渐“走红”,每逢重大节日和文艺活动,都有校园里的“戏班子”上台,表演京剧、昆曲等桥段。
新疆一幼儿园小朋友在表演戏曲节目。新华网 发(受访者供图)
2021年5月起,上海市教委、上海市政府合作办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等资源优势,创新援疆工作,探索“戏曲进校园”,将师资培训和课程送至新疆多所学校。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搭建的师资培训团队前往新疆,以上海对口援建地区的学校为试点,以“老师教老师”的方式,结合梨园梦(上海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戏曲文化传承课程(简称“数字课程”),用“线上 线下”的方式培训师资。新疆的教师再以该数字课程作为教学工具,带领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。
新疆莎车县第六幼儿园学生表演戏曲节目。新华网 发(受访者供图)
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说,戏曲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善于歌舞的传统,师生们即便是零基础都很容易上手,戏曲又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,有助于铸牢新疆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据了解,“戏曲进校园”项目所使用的数字课程包含一套智能学习系统,教师与学生均手持平台电脑,根据课件提示,一步步完成知晓、理解、模仿、演示等各戏曲学习环节。该系统目前囊括微课1000多节,专业教案300多篇,支持300多课时,此外还有原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系列动漫24集、游戏70多款,古诗题材原创音乐、舞蹈70多首,戏曲沉浸式体验动画剧目2个,可提供园校汇报演出的节目10台。
经过两年的学习,试点的6所学校已逐渐形成了热爱戏曲、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,试点学校纷纷成立戏曲社团,并将戏曲作为学校特色,培养了一批热爱戏曲的少数民族学生。6岁的维族女孩娜孜拉·吐尔洪自从2年前接触京剧后,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京剧就像唱歌跳舞一样,我喜欢。”
莎车县第六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张英说,戏曲课程如今已覆盖全部504名孩子,其中94名是汉族,其余为维、回、哈萨克、塔吉克、锡伯、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。特别有兴趣的孩子还加入了戏曲社团,家长也非常支持,还自费买服饰。
试点学校还将戏曲课程与课程标准相结合,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。乌鲁木齐第二十幼儿园除了使用数字课程中戏曲教学板块外,还充分利用古诗词、动漫、歌舞等板块,丰富国家通用语言的课堂教学。园长袁晶说,现在幼儿园孩子们刚入园时就能听懂不少汉语,因此在园期间的3年对他们的语言养成至关重要,实践证明,“在唱中学”是行之有效的。如今,在数字课程的帮助下,全园学生都会唱跳《华夏历史歌》等歌曲。
学戏曲的过程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。喀什第十六小学校长米家山说,学戏曲是增强文化认同的一方面,上台表演则是强化认同的另一方面,“过去两年里,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数十次表演机会。表演者有自信,观看者能认同,家长们很自豪,让少数民族孩子和家长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”。
过去两年里,上海市政府援疆前方指挥部、乌鲁木齐市文旅局、乌鲁木齐市京剧院等单位大力支持“小小戏班子”上台演出,组织了大型舞台节目《党旗飘扬》,在多地举行多场演出,节目包括了各民族孩子组团演唱的京儿歌《华夏历史歌》《中国曙光》《中国梦梨园梦》等。
试点学校普遍反映,经过两年的教学,学校已将戏曲作为“一校一品”或“一校多品”的办学特色,也充分发挥了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,有部分教师能担纲零基础教学,然而从总体上看,师资的专业性仍有不足。
张军认为,两年的试点证明了“戏曲进课堂”可以作为文化润疆的抓手之一,建议上海和新疆两地共同探索“戏曲进课堂”项目常态化运行,建立长效机制,扩大试点规模,加强教师培训,让戏曲教学覆盖更多新疆师生。